五十肩一定要看醫生嗎?
五十肩的正式名稱是「肩沾黏性關節囊炎」,就像是關節裡塗了膠水,被黏到完全動彈不得。原因是因為肩關節囊發炎之後,身體為了修復發炎的位置,會產生纖維母細胞來補破洞,但是補過頭後,反而把「關節」這塊需要大量活動的空間黏住,越動越痛,但不敢動就越黏越緊,最後就變成嚴重的五十肩。
所以在初期疼痛的時候,最好要記得開始拉筋,但是做關節活動的時候,人會不自覺的閃避一些疼痛的地方,這是本能的生理反應,不是說「我硬著頭皮去拉筋」就會好的。而這種閃避會造成姿勢不正確,比如肩膀痛到沒辦法往後轉,為了拉筋硬往後轉,反而不自覺又拉傷腰部,最後全身都感覺痠痛到不行。
另外,當一邊的肩膀發生五十肩之後,在日常使用上很可能造成另外一隻肩膀必須承擔更多的使用,而容易發炎、變成五十肩,如果本身還有容易發炎的體質,像是糖尿病患、高血脂,或是勞力工作的人,就更容易產生2隻肩膀的問題,不只影響日常生活,最後還可能必須開刀把沾黏的部分剝開,才有辦法治療,所以早點處理才是最好的。
另外,其實最常見的肩膀痛原因並不是五十肩,而是鈣化性肌腱炎、夾擠症候群等,如果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底下就亂拉筋,其實可能越拉越傷。(參考:《肩膀痛到不行別當五十肩狂拉筋!如果是鈣化性肌腱炎越動越痛》、《手一往上抬就好痛!除了五十肩,還可能是夾擠症候群造成的》。
五十肩該怎麼治療 在第一時間,當然還是以消炎、止痛為主,因為就像上述提到的,人體會自動避開疼痛的位置,所以必須先止痛,才有辦法做接下來的復健。而上面已經提到,五十肩是肩關節黏住導致動不了,這時候就必須把黏住的部分撕開,就會恢復活動自如的狀態。 而要撕開,可以用復健、用肩關節鬆動術、肩關節囊擴張術,復健運動可以參考《肩膀老是痠痛?10個動作教你緩解》的10個運動方式;另外,也可以練習手指爬牆上舉,也就是面對牆壁,手慢慢往上抬、同時手指往上爬牆輔助,抬到抬不上去為止。
每天練習4、5次,每次持續10分鐘以上,慢慢增加肩膀的耐受能力。 至於肩關節鬆動術,是物理治療師利用徒手的方式將沾黏的部分拉開,內視鏡則是用微創手術的方式將沾黏的地方切開,都有健保給付、但必須麻醉住院,而且治療復原期比較長,術後還是要積極復健,可能需要半年以上。
而肩關節囊擴張術是將擴張液打入關節囊中,關節囊會慢慢撐開,讓沾黏的部分鬆開,大約需要做5~6次,大約只需要2個月的時間,雖然治療之後還是會建議要復健,避免再度沾黏,但速度快了很多;不過缺點是這是自費療程,需要4~5萬元左右的費用,可以評估自身狀況之後跟醫師討論是否要進行。
https://heho.com.tw/archives/49893
-------------------------------------------------------------------
關節內注射類固醇(steroid)
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可明顯改善局部病灶疼痛。疼痛緩解在注射後約 1~3 日即可感受到,效果可維持 4~8 週。建議每年注射次數以 3~4 次為限,避免產生全身性之副作用。局部可能發生之副作用包括肌腱斷裂、骨頭壞死等。 雖然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可治療骨關節炎之疼痛,但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則不建議用於治療骨關節炎,因其缺乏治療效果,且易產生許多相關副作用。
剛打完類固醇後,肌腱會脆弱、肌肉耐受性降低。在同一部位反覆施打類固醇,也可能會造成骨骼骨質密度的流失和肌肉及軟組織的萎縮。如果打類固醇的時機、位置、劑量不對,只要再發生意外,或是身體過度勞動,就有可能肌腱斷裂或骨折。
所以施打類固醇後,我一定會再三叮嚀病人:「打完針會比較不痛,只是代表發炎狀況減輕,並不代表傷已經好了。剛打完針的組織可能會更脆弱,這時候反而要更小心,務必在兩週內不要劇烈或長時間運動。」
避免半年內重複施打逾3次
為了避免可能的後遺症,建議在半年之內於同一個部位不要施打類固醇超過3次,而且每次注射要間隔1個月以上。還有些情況並不適合類固醇注射治療,像是注射部位皮膚有細菌感染,或是關節內有細菌性關節炎、關節不穩定、換過人工關節等。罹患菌血症、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及有凝血問題的病人,也不適合用類固醇注射來消炎止痛。
另外,類固醇注射不應該是疼痛時治療的第一個選擇。國外的醫學報導建議,應該在適度休息並接受口服藥物、復健、使用輔具等保守治療無效之後,才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千萬不要因為求快而造成濫用。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194
類固醇若是施打於關節內,應該每隔三至四個月才施打一次,每年同一關節不要超過三次,而且每次不應注射超過三個以上的負重關節(例如:膝關節、髖關節)。若是注射在肌腱或軟組織時,則應間隔一個月以上較好,每年同一部位不要注射超過三次。注射後應注意的事項包括前兩三天要避免注射部位的劇烈運動,一般性的運動(如慢跑)若涉及注射部位,則至少要休息一週,可以避免肌腱斷裂或關節、軟組織弱化的發生。
局部注射類固醇的副作用非常少,只要不違背前面所說的注射原則,幾乎不會有副作用發生。關節注射後最常發生的副作用是關節的燒灼感,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二至五,原因是類固醇的結晶物造成滑膜發炎,症狀可能持續一至三天不等,會自行消退,也可以用抗發炎藥物治療。其他如肌腱斷裂、皮下組織萎縮、色素沈著等,發生機率不及百分之一。至於造成關節感染的問題,只要消毒技術做得徹底,就可以避免發生。
但是,在某些人或某些情形之下並不適合接受局部注射類固醇,例如:注射部位皮膚有細菌感染、欲注射的關節有細菌感染、關節不穩定、換過人工關節等,病人罹患菌血症、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本身有凝血問題的病人,或前面兩次已注射皆無效果、對類固醇有過敏反應者,這些人接受局部注射類固醇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另外大家也要知道,局部注射類固醇不應該是疼痛治療的第一個選擇,國外的醫學報導建議,應該在接受藥物治療、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使用輔具等保守治療而疼痛仍然持續無法緩解時,才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
局部類固醇注射病患都能適應良好,其比其他口服或靜脈類固醇注射不會產生嚴重副作用。也有助於減少服用類固醇的劑量或是避免需要服用類固醇,因為口服類固醇副作用較大。在關節注射類固醇之前,可以將關節液抽出檢驗,有助於診斷病因。
關節內注射玻尿酸(hyaluronate)
高分子量之玻尿酸為關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增加關節液的黏稠度,降低關節摩擦,進而改善骨關節炎之疼痛症狀。注射頻率為每週 1 次,持續注射 3~5 週。常見副作用主要為注射部位之反應,例如:皮疹、瘀青或局部搔癢等。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105/project_3.html
打玻尿酸有效嗎?健保有給付嗎?
適用在輕、中度的關節炎,且目前臨床觀察,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效,療效 可能持續 3~6 個月
健保有給付,但需在同一院所保守治療半年無效及附有影像學診斷
http://www.mmh.org.tw/taitam/famme/Education/OA%20treatment%20201702.pdf
玻尿酸關節內注射注意事項 由於部分玻尿酸產品提煉自雞冠,對於禽 鳥類過敏之民眾應避免使用此類商品。其它絕 對禁忌症包括:急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急性 骨折等。可能之副作用則包括暫時性局部發炎 腫痛等。注射後兩天內應避免激烈活動,若有 上述不適,可使用口服止痛消炎藥物與冰敷以 減輕症狀。上述事項應在注射前先告知病人。
http://www.tma.org.tw/ftproot%5C2012%5C20120502_14_35_59.pdf
肩鈣化性肌腱炎症狀與照顧方式 肩鈣化性肌腱炎即是肌腱上有鈣化物的沉澱(結石)合併發炎現象。好發 於 30 至 50 歲女性,病發時會使手臂無法高舉,夜間常劇痛到失眠、睡不 著。常發生於從事投擲運動(投球動作)、手舉過肩動作(老師舉手寫黑板)、 抬舉重物(阿嬤抱孫子)等族群。
急性期(前三天)使用冰敷來降低疼痛不適, 適量服用止痛藥暫緩疼痛感,改善睡眠。慢性發炎期間可考慮冷熱敷交替 使用,每次 15 分鐘,促進肩部血液循環。鈣化性肌腱炎如果沒有治療完 全,可能會演變成五十肩,造成極大的不便,可盡早考慮積極的新治療方 法。
鈣化性肌腱炎的新治療
◎超音波導引穿刺鈣化物
在超音波的導引下,將治療藥物注射到鈣化發炎的肌腱及滑液囊,迅速緩 解症狀。另外可以透過超音波的導引,利用針頭穿刺或抽出鈣化物,並誘 發血管的新生,以修補肌腱並加速結石的排除。
◎增生注射治療(Prolotherapy or 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 RIT)
以分批注射高濃度葡萄糖增生劑的方式,引起肩膀的輕微發炎,刺激身體 啟動原有的修補反應,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增加肌腱及韌帶的強度,達到 修補作用,啟動身體「自癒能力」,回歸身體自然運作的增強療法。
◎震波治療
體外震波是一種非侵入性、不麻醉、不開刀的療法,透過體外瞬間產生的 能量波刺激鈣化物(結石),造成鈣化物的崩解及促進微血管增生,幫助組織 再生修復,臨床研究治療效果良好,對長年忍受運動傷害,以及慢性骨骼 肌肉傷害是很好的治療方式。 ◎整合性中醫治療 整合針灸、理筋、正骨、手法,由國家隊隊醫級的中醫師親自治療,並搭 配獨家配置之外用膏藥:黑玉斷續膏、關節炎貼、骨刺貼,內外合擊、中 西併治,達到治癒的效果。
https://ssl.landseed.com.tw/lishin/upload/paper/15080000-7045-3.pdf
----------------------------------------------------------------------
由於鈣化性肌腱炎引起的劇痛會造成生活上莫大的痛苦與困擾,若不積極處理,更容易產生如退化性關節炎、肌腱破裂、滑液囊炎,甚至合併五十肩的疾病。「有些患者會選擇自行去藥房購買緩解肌肉痠痛的成藥或貼布,但對於鈣化性肌腱炎的改善有限,且容易延誤急性期的黃金治療期,建議盡速就醫,可以早點緩解症狀,減輕痛苦。」
鈣化性肌腱炎極度疼痛的原因是人體吸收鈣鹽而造成的,鈣鹽吸收完了,病症自然也就好了。所以鈣化性肌腱炎發病3—10年後,大約1/3的患者的鈣沉積可完全消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yagprbn.html
郭院長說,鈣化性肌腱炎的治療原則並不複雜,首要目的就是緩解劇痛,再進行患部的治療。「骨科醫師大多先開立口服止痛藥物,並搭配被動性運動( 即復健治療),如果患者痛到受不了,則可直接於患部注射類固醇,或施行灌洗治療,以大針插入患部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鬆動鈣顆粒以加快肌腱癒合、發揮止痛效果,之後再以復健方式舒緩患部,時間一久,鈣化結晶會自行被身體吸收;此外,患者也能選擇震波治療,以震波摧毀鈣化結晶,幫助身體快速吸收,少數症狀十分嚴重的患者,經過保守治療未能立即見效且鈣化斑持續擴大且身體未能吸收時,才會需要使用關節鏡手術治療,直接除去患部的鈣化結晶。」
https://www.ysp.com.tw/tw/magazine/1156
------------------------------------------------------------------
鈣化性肌腱炎作祟 肩膀痛到噴淚 高風險群竟是…
台中45歲廖媽媽為家庭主婦,平時沒有固定運動習慣,日前睡覺時不明原因肩膀劇烈疼痛,導致徹夜難眠,隔天起床更痛到無法轉動,經X光檢查後,確認為「鈣化性肌腱炎」作祟,所幸透過施打類固醇和局部麻醉劑後,兩周內症狀即消失,醫師也建議多做伸展運動可預防鈣化。
亞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慕德翰表示,許多人會將鈣化性肌腱炎與五十肩混為一談,前者通常不可預期,起因為肩膀的旋轉外肌腱過度使用,造成肩膀旋轉至某個角度會感到劇烈疼痛;五十肩則是因肩部關節退化,導致關節沾黏萎縮,使得肩關節僵硬且活動受限,當手上舉時整個肩膀會感到疼痛。
慕德翰介紹,鈣化性肌腱炎最常發生在肩關節的旋轉肌腱上,好發於40歲至50歲的女性,其中單邊肩膀疼痛的患者佔85%,長時間將手舉高過肩的人都是高危險群,包括經常寫板書的老師、長期做家事的家庭主婦、坐電腦桌前敲打鍵盤的上班族。
慕德翰說,肌腱鈣化的成因為肌腱纖維細胞在轉化成軟骨細胞的過程,為了應付外來拉力,又需兼顧穩定性,導致肌腱細胞重塑成軟骨,甚至融合於硬骨,使得鈣鹽一進一出、沉澱與吸收,進而引起急性發炎症狀。
慕德翰指出,鈣化性肌腱炎初期治療方式為施打類固醇及麻醉劑,通常施打後能大幅改善症狀,若鈣化點比較硬,過了1至2個月仍感到疼痛,可透過體外震波將鈣化點震開,形成新生血管,讓鈣化點逐漸消除,但若疼痛症狀超過三個月,或使用藥物、復健治療皆無效的患者,後期可考慮透過關節鏡清除鈣化點,以加速其排除。
慕德翰提醒,民眾平時可多做伸展運動,或多熱敷、泡溫水澡,避免常搬重物,都能有效預防鈣化性肌腱炎,尤其肩膀肌腱曾經受傷者,更不可採取推拿或按摩,因不當的推壓方式,恐造成肩關節二度傷害或發炎,所以肩膀若有不適的症狀,建議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https://www.auh.org.tw/NewsInfo/NewsArticle?no=227
---------------------------------------------------------------------
我有肩部鈣化性肌腱炎,是否該接受體外震波治療嗎? 當您的肩膀發生劇烈疼痛,卻又沒有外傷,手卻漸漸的無法抬高,甚至開始影 響到您的睡眠,很可能是因為鈣鹽結晶沈積到肩膀的肌腱,醫學上稱為「肩部鈣化 性肌腱炎」。當有類似狀況,經由復健科醫師超音波即時診斷後,確定您患有「肩 部鈣化性肌腱炎」,接下來請跟著我們的步驟,了解自己的需求以比較不同治療方 式的差異,希望幫助您做出適合自己的治療選擇。
肩部疼痛,經由復健科醫師超音波即時診斷,或是經由肩部影像檢查包含 X 光、斷 層掃描或是磁振造影等,確定您患有「肩部鈣化性肌腱炎」的疾病。 這種磷酸鈣結晶沉積在肌腱的狀況最常發生在肩膀。此外,也可能出現在手肘、 手腕、臀部、膝蓋或腳。此種鈣化性肌腱炎好發在 30〜50 歲,兩側肩部都發生的 機率約 15%,女性高於男性,亦常見於糖尿病患者。這種肌腱鈣化的成因,主要為 發生在肌腱纖維細胞受傷,當其修復的過程中,由於受力方式錯誤,導致肌腱細胞 重塑成軟骨,甚至融合於硬骨,使得鈣鹽沉澱與吸收,進而引起急性發炎症狀。平 時肌腱損傷可藉由伸展運動、熱敷、泡溫水澡,避免常搬重物,都能有效預防鈣化 性肌腱炎發生。
若肩膀肌腱曾經受傷者,常常因為不當的推壓方式,造成肩關節二 度傷害或發炎,使肩膀鈣化性肌腱炎更加容易發生。此鈣化有三個演變階段:
(1)前 鈣化階段-會因肌腱的變性而更容易形成鈣沉積;
(2)鈣化階段-鈣晶體逐漸沉積在肌 腱,然後被身體再吸收,此階段為疼痛最易發生時期。
(3)鈣化後階段-肌腱癒合改造
疾病介紹: 適用對象 / 適用狀況: 前 言: 決策題目: 醫病共享決策輔助評估表 第 2/5 頁 制定日期:2019/08/04 成新的組織,即臨床醫師所觀察到的「鈣化吸收」。
鈣化性肌腱炎初期治療方式為施打類固醇及麻醉劑,通常施打後能大幅改善症狀, 若鈣化點比較硬,過了1至2個月仍感到疼痛,可透過體外震波將鈣化點震開,形成 新生血管,讓鈣化點逐漸消除,但若疼痛症狀超過三個月,或使用藥物、復健治療 皆無效的患者,後期可考慮透過關節鏡清除鈣化點,以加速其排除。
1. 復健運動治療:使用伸展,熱敷,關節運動改善關節角度,肌力訓練改善肌腱 強度。藉由體內自然修復機制,緩解肌腱鈣化。
2. 針劑注射:使用針劑,局部施打類固醇緩解發炎及疼痛,若鈣化點易鬆動,有 時會合併無菌食鹽水抽吸以加速吸收。此方式能緩解肩部疼痛,將鈣化沉澱破 壞,促進肌腱重新修復。
3. 體外震波治療:此為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藉由高能量震波在組織上利用 壓電效應,此細胞滲透性的增加,因此增加微小的血流,對組織促進新陳代謝。 此外,身體裡生長母細胞受到刺激,近一步促進肌腱韌帶及筋膜生合成。約百 分之六十以上患者於第一次療程(約二到三次治療)後有明顯改善效果。
4. 關節鏡手術清除:但若疼痛症狀超過三個月,或使用藥物、復健治療皆無效的 患者,可考慮透過關節鏡清除鈣化點,以加速其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