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作者:達照法師摘自《永嘉禪講座》

 

  1、要離五蓋——修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我們佛教的禪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種禪定,都要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這樣漸進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備一些因緣,就是當時要離五蓋。所謂五蓋是:昏沉、掉悔、嗔、疑,還有貪欲。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如果修法正確,都有機會入定。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就很難入定。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我們身體上有某些障礙,也會影響我們入定。

 

 初禪的覺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修法又很正確,那麼,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輕飄飄。初學禪定的人,在入定前會有輕安現象: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或身體浮起來。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這種現象過後,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這都是入初禪前輕安的覺受。在禪定裡,初禪、二禪、三禪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到了四禪就沒有樂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這快樂的感覺會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當他入定的時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勻、非常舒適的,呼吸一定會變得微細。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據經典說,入初禪會生起覺、觀、喜、樂、定五件事,稱為初禪五支,初學者入定時是分不清楚這五支的,所以初學者不必先理會初禪五支,以免分心。初學者可以從心念集中了、呼吸變微細了、身體非常舒服了,以這些現象來確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後,會覺得忽然腳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為什麼呢?因為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所以,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一旦休息就感覺全身疼痛,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禪。這是很多修禪定的人都有的經驗。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為何麻、痛,還會否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講經教的老師誤導了。那些法師不明白入定是怎麼回事,將入定講得很難很難,甚至於聽到你修禪定,他就會說小心著魔。其實四禪八定,不是佛教專有的,外道也會的。為什麼我們佛教一講起禪定,就怕會修出問題呢?原因是沒有正確地去認識初禪到四禪是什麼。

 

 入定不是等待機會——剛才說,入定過程有呼吸的變化,心念的變化,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許多人不懂得怎樣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後繼續坐、坐、坐,時間久了,他不知不覺地進入定裡面了。到底什麼時候入、怎麼入,他不知道。這樣的修行人往往認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總之,坐久了就一定會入定。其實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麼時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麼入。

 

 懂得怎麼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與出定。不懂修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樣在那裡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禪。他們的靜坐經驗是什麼呢?原來每一次他坐下來時,總想體驗他上一次靜坐的覺受,然後就等、等、等時間到了,他所期待的體驗又出來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數的出家人都是這樣的,期待上一次靜坐的體驗而入定,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間也能入定。為什麼他不懂呢?原來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過程,由於不觀察入定過程最重要的訊息,只好等待所體驗過定中的舒服感覺,當那體驗出現時他才認為:哎呀,我又在定裡面了。這說明他沒有觀察入定的過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覺地入禪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細、息細、樂受——在這次的禪定學習裡,要學習認識入定的過程。其實,過程很簡單。為什麼說很簡單呢?因為在禪定裡面,有快樂的感受,呼吸很細,心念也很微細。就憑這三件事情,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你入定時,呼吸一定是從粗變細、心念從粗變細、身體從沒有樂受變成有樂受。就是說,入定的過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變,你要小心觀察它變化的過程。

 

 如何觀察出入定時的三事變化——要什麼時候觀察這三件事呢?當你靜坐時,一旦覺得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出現時,你不要留戀在裡面,要快點退出來。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當你發現身體快樂,心念變細,呼吸變細的時候,你就能在退出時觀察它的變化。你會發現,心念變粗,呼吸變粗,快樂的感受在退。當樂受完全退時,你就快點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後再度集中於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來的覺受。也就是說,你剛剛從初禪下來,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禪。你再度集中的當時,就快點注意觀察三件事的變化,呼吸變細,心念變細,還有樂受又出現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為這過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觀察心念怎麼從粗變細,呼吸怎麼從粗變細,怎樣從沒有樂受變得有樂受。這就是你自己要去認識的道路,什麼時候觀察此三件事?時機(火候)就是當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時。

 

 每次一靜坐,你就要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初學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須坐一段時間,坐到樂受快出來了、沒有雜念了、心念微細了、呼吸微細了,這時候快點退出來。一退出來了你就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這時你一定辦得到。在入定過程要觀察三件事在變化:心念、呼吸和樂受。

 

 重複練習出入定過程——這樣小心重複觀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樂受,你就會懂得原來入定過程是這麼回事。必須重複訓練,上去,下來。再上去,再下來,做越多次越好。以後,你就會越來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複訓練入定,只會貪著樂受而住在定中的樂受而不想出來,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來,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卻不懂怎麼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禪定,千萬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來。應該是一進去就快點出來,然後,再快點進去快點出來。一直重複做,做到你很熟練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後,才來加強定力,所謂加強定力就是進去了不要馬上出來。在練習加強定力時,要在定裡多久呢?初學者入初禪千萬不要太久,五分鐘就好了。在裡面呆五分鐘就要出來,但是不要下座,然後再進去五分鐘後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在初禪呆得太久,心念可能會更細而離開初禪。甚至於深入到更高禪定,呼吸更細,心念更細,也更快樂。於是你對初禪心念的粗細混亂不清。也就是說練習加強初禪定力時,他在入初禪半小時內,要出入定六次。這樣不但修了半小時的初禪,而且懂得出懂得進。當每次出入定五分鐘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十五分鐘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時。就這樣地加強定力。當你覺得這個定很穩固了,然後才能設法進入另外一個禪定。這就是所謂入定的技巧。

 

 3、解除入定的障礙——剛才說修禪定有一些障礙。一個是五蓋的煩惱,另外是身體的某些障礙。

 

 氣脈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關於身體的障礙,一個在胸前,一個在後背。在靜坐的時候,身體裡會有氣的運轉。就是說,當你精神專注在你所觀的境時,你必然會全身放鬆。身體一放鬆,你身體的氣就會運轉起來。氣功師會說是在練氣功。其實不是,我們在專注修定。但是因為你的心專注在一個境裡面,對身體不理會,你的身體就會放鬆,身上的氣就會運轉起來。當它運轉的時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氣脈阻塞,氣運轉到那裡就會疼痛。於是禪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後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問題會造成前胸阻塞。憂鬱、勞心、嗔心等就會感覺胸口悶。還有一個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時候就會打嗝。

 

 當你靜坐到身上氣感發動時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靜坐坐的好。為何說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時不知道,你靜坐的時候,氣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處理病痛,如果你不去處理,氣就會干擾你。如果你不去處理它而每天堅持坐,慢慢的也會自動打通,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們發現任何的疼痛,都要將它處理掉,不要認為出現病痛是老師教錯,或者是修錯。過去在靜坐時若受到驚嚇,以後每次靜坐就會胸前痛,你要找醫生或者氣功師幫你調理,以免繼續干擾靜坐。要記得,在靜坐的時若受驚嚇,不要立刻就睜眼動身。應該靜下來,吞口水或者將氣引到丹田,過後找人處理。

 

 背後有幾個部位,就是會陰、命門、肺腧、大椎、玉枕等。靜坐時會有氣通過這些脈輪穴位,如果這幾個部位阻塞會造成一種冷熱現象。一個是在肚臍背後的命門冷,會導致腿冷麻​​。還有胸口背後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會冷疼。感冒的時候,大椎往往會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靜坐的時候,會覺得背後很熱很熱,但頸項以上涼涼的,這是氣不能上來的緣故。如果是腦後的玉枕阻塞,你會覺得整個頸項發燒,頭重重的。這也是氣不通、阻塞。有這種現象,你一定要去處理它。處理不了,只要長久地坐,雖然被困擾一個時期,最終它也會通。

 

 當氣自動調理過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說明你靜坐有進步,所以說坐久出現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會因痛打退堂鼓。

 

 頭上留氣:久了造成頭痛——大多數人靜坐幾天后太陽穴和眉心這一帶痛脹,這是靜坐時不小心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靜坐時氣會升到頭上,很多人沒有覺察有氣留在頭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點點,用功幾天后,就會疼痛。情況嚴重時,嘴唇裂,舌頭生瘡,睡不著,虛火上升。這些都是氣留在頭上造成虛火病氣。好多出家人都遇到這方面的問題,自己被氣擾成病,對修煉時的氣無知而修成“虛火外道”,卻罵氣功是外道。所以,每次靜坐之後,頭上某些部位會有氣,你如果有把握處理這些氣的話,可以用任何方法處理,處理氣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辦法也可以採用。不然的話,最好循古人的規矩,靜坐完了之後,先搓熱手掌,以爪梳頭、以掌洗臉、以指按摩身體手腳。按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睜開眼睛。按摩完了之後,才能睜開眼睛。

 

 按摩就是讓你將積在頭上或身上的氣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靜坐完了就去睡覺,這是要不得的。這樣容易造成頭疼。如果這些問題你都懂得處理,你就不會被氣擾。不然,你靜坐到最後,你會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靜坐到了一定時候,敏感的人都會發現有氣在運轉,大多數人都經驗過太陽穴會發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們修心養性會產生清淨的氣,貪嗔淫欲會產生污濁的氣,清淨的氣向頭上升,越清淨的氣升得越高。污濁的氣往下降,越污濁的氣降的越低,最高到頭頂百會穴,最低到小腹下的會陰穴。所以當心念清淨到接近初禪的時候,你身上清淨的氣就會升到眉毛的這個水平。是一個水平,不是眉心一點。在二禪的時候,會有一股清淨的氣升到髮際這一帶,就是頭髮和額頭之間。在三禪的時候,會有一股清淨的氣在百會裡。如果你到四禪,那股氣就會在頭頂外面了。細心的修禪定者都會發覺這種現象,就是靜坐後這幾個部位會有氣。因為不了解這種現象,所以不曉得處理這些氣,造成有些人會有不同部位的頭疼。

 

 回歸平時狀態:下座前要按摩頭和身體——你每次靜坐完了,一定要讓這些氣降下來。有些人很敏感,他會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靜坐之後,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氣留在頭上。如果你用按摩處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觀想,觀想氣慢慢地從頭上降下來。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對自己的頭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間拉,拉到丹田,重複做這個動作。如果還是不行的話,你可以拍打來處理留在頭上的氣,用空心掌拍打。拍後會覺得你頭上的氣粘在手上,要將它甩掉。如果這些你都懂得處理,要進禪定是不難的。有些人已經坐很久了,雖然沒有什麼雜念了,總是不能入定,沒有樂受。為什麼呢?多數原因是身體有病,造成心無力集中,於是沒辦法入定。因為禪定是很強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達不到相當強度,就沒辦法入定。也就是說你的心力無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靜坐前就要吃一些補氣的藥。

 

 4、靜坐的氣場——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他到某個地方很容易就心靜下來了。總覺得到這個地方靜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實是那個地方的氣場很好,對他有幫助。雖然外在的氣場對修行有幫助,但是,靠外在的氣場,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氣場,就是長期靜坐後,你也會形成本身的氣場。至於氣虛的人,要吃一些補氣的藥來加強,他的靜坐才會進步;身體健康的人就少吃補為妙。

 

 你靜坐的場所不要整天換來換去,如果你在家裡,最好每天在同一個座位坐,你會在此座位上形成一個氣場。以後你再回到同一個座位,就很快能夠定下來,這是環境的影響。還有,你周圍的同學坐得好的,靠近他你會沾光。就是說,他的氣場對你有幫助,而你的氣場對他會有干擾。如果他的氣場很強,你對他的干擾就會很微小,沒什麼影響。如果他本身的氣場不是很強的話,你的氣干擾了他,敏感的人就會心煩了。有病者的氣場,會干擾身邊的同修者,所以,當你覺得坐在這個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換個位子就好了。

 

 5、修定時間的長短——修禪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堅持坐完一枝香,為什麼呢?如果你沒有昏沉、掉舉、散亂,你就必須堅持。如果你有很嚴重的昏沉、掉舉、散亂,那麼,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時間。如果開始十五分鐘坐得很好,過後昏沉、掉舉、散亂,每次都如此,我勸你不要堅持。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為靜坐開始的五分鐘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鐘以後的效率就差了。那麼,你就坐十分鐘,經行十五分鐘,然後再坐十五分鐘,再經行十五分鐘。如果你這樣修,也就是說四個十五分鐘裡,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樣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說,你坐了十五分鐘之後,因為精神不好,心無法集中地堅持到一小時,那是浪費時間。不要聽人家說,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見得啊!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勞,那麼,我勸你快去睡覺。如果不是煩惱而是精神疲勞,睡飽了再來坐效果會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禪定,就必須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萬不要坐得太久。為什麼?禪定坐久了,會貪。貪什麼呢?就是他每次一進去就不想出來。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來,這就是貪。因此,修禪定時,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規定出定的時間。假如你要進初禪,你就自我規定:現在我要入一小時的初禪。這樣,你入定後堅持一小時之內,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現在要在入初禪十五分鐘,那麼十五分鐘後一定要出來。

 

 6、修禪定有三種自在: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什麼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時候我想入哪個定,就能夠入哪個定,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進初禪,就一口氣之間進初禪。我要進三禪就一口氣之間進三禪,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禪,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禪,結果自動到了三禪,這是你的初禪在定不自在。什麼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鐘,我進去出來,就是二十分鐘,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說進去二十分鐘,一小時了才出來,就是貪著禪定。明白了嗎?就是說,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現在要入定多久,然後到那個時間出來就不是貪。如果你要二十分鐘,結果是一小時才出定,就是貪。明白嗎?也就是說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禪的人想出定,一想出來就出來了。身心就恢復到入定之前的狀況。不要以為一睜開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復常態。如果你出定後會覺得頭漲,被氣鎖住,很不舒服,這是出定還不夠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謂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當你們熟悉了各種禪定之後,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給自己預設一個時間。

 

 7、禪定差別: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差別——剛才說道,禪定有一、二、三、四禪,我用登樓比喻,一、二、三、四禪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猶如你上一幢樓,上一樓、二樓、三樓、四樓,表示說一禪、二禪、三禪、四禪,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當你的心念達到入禪定之前的集中力,稱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禪的近行定、二禪近行定。近行定是什麼意思呢?近行定好像你上樓梯到某一層,因為還未進房間,你可以繼續往上爬,也可以爬下來。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進入根本定好像進了房間,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禪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達到了初禪的水平,不等於你當時進入初禪,所以上到初禪近行定,不等於進入初禪安止定。當你進入初禪,會有進入的感覺,整個人沉入在裡面。這時若要上下,就必須從初禪出來,你就會有從裡面出來的感覺。就是說進去和出來猶如進出房間,上去和下來猶如上下樓梯,是不一樣的。

 

 禪定之間的覺受差別處——初禪與二禪最大的差別是:初禪的心態有覺有觀,很容易被聲音干擾。初禪的人聽到聲音,心就亂了,所以佛說聲音是初禪的刺。二禪的心態無覺無觀,聲音的影響,你都如如不動。

 

 三禪和二禪的差別是:在三禪,你會覺得身體不存在了。但是,感覺頭還在,覺得全身很快樂,卻不知道身體在哪裡。到了三禪呼吸很微弱,有些人會覺得呼吸困難,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礙,一般是憂鬱、易怒及緊張的煩惱造成氣結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禪心臟會跳快。為什麼呢?因為,三禪的呼吸很微細。那些心沒有力的人會覺得心臟負擔不了,會跳得快一點。這樣,他就應該在三禪多呆,慢慢地適應,最好是吃補心氣的藥。

 

 上四禪,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會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禪近行定,無法進四禪。你如果深入四禪,外面的聲音是都聽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禪。如果一個人在四禪裡面,聽不到聲音以後,這個人就可以進一步修第五個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禪近行定,還會聽到聲音,就沒有能力進入第五個定。

 

 禪定越高,定力越強,心念越細,呼吸越細,感受越快樂。但是,從三禪進入四禪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一旦你從三禪進入四禪,快樂就會立即消失,完全沒有樂受——舍受。如果你們有經驗過四禪,就會知道叫舍念,就是沒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禪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淨——念清淨。

 

 8、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如果從初禪到四禪,你都弄清楚了,以後不管你修密宗、禪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禪定來判斷自己的心。修禪定好像是磨刀一樣,切東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鋒利,修行時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來,連初禪都上不了,然而卻要脩大威德金剛、或者脩大圓滿、或者修禪宗,這樣修任何法門都修不好的。你應該知道自己是以散亂的心來修。明白嗎?但是,如果今天你能進到四禪,那今天修任何法門都很有效,因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淨的心來修行。也就是說,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門,用不同的粗細的心力來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樣的。四禪的清淨心,是修道人要去爭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無法平靜就去參禪,你只是在胡思亂想,如此參話頭打禪七,是胡打,變成煩惱糾纏不清的“纏七”。為什麼呢?心都不能安定下來,煩惱一大堆,是煩惱在參纏,還以為是參禪。修任何法門最終是要修慧要覺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說有慧沒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煩惱很多,還說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禪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煉任何法門,都是有所幫助的。如果一個人他不認識到定是慧的基礎,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門,那麼,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麼心去修。我在這裡再次強調:一定要修好禪定。

 

 

 

http://jan51511.pixnet.net/blog/post/186219324-%E2%97%8F%E5%85%A5%E7%A6%AA%E5%AE%9A%E5%89%8D%E5%BE%8C%E7%B4%B0%E7%AF%80%E8%A9%B3%E8%BF%B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喵兒 的頭像
    喵兒

    我的部落格

    喵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