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愛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了愛人!
在鼓勵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了自信!
在批評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了指責!
在嘲諷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了自卑!
在比較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了計較!
小孩是白紙,父母給予了原料,他們就會變成你的作品!
當一個人小時候和照料者的關係越安全 , 他這樣的安全感也會在他長大後的人際裡得到體現 , 也就是說 , 當他和父母建立的親密 , 或依戀關係足夠好的話 ,長大後即使離開父母 , 他內在也會有穩定的安全感 , 因為這個安全感夠足 , 他與別人相處比較容易親近 , 也比較能適應分開
如果父母不能經常讓孩子感受到他們與父母的心理連結 , 也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 孩子就會形成不安全依戀 , 如果父母經常不再身邊 , 或者常拒絕孩子的正當需求 , 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迴避行依戀 , 這種依戀表現為 , 孩子通過與父母的親近 , 來適應父母的冷漠態度 ,在與父母的交流中,經常覺得父母不可靠,他們想依賴父母時 , 心裡就會充滿焦慮和不確定 , 因為他們不知道應該期望什麼
------------------------------------
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怎樣學習去愛?
缺愛的孩子,長大後該怎樣學習去愛呢?
真是一個悲傷的問題。
童年缺愛,一般來說,像這種情況都會尋求心理補償,瘋狂地愛人與被愛,這種感覺會像上癮一樣停不下來。
可無論獲得多少愛,骨子裡總是潛伏著一種不安全感——連父母都沒有辦法疼愛自己,那麼還有誰能無限制地包容、無限制地愛自己?還有誰會長長久久永不離開?
當然就只能無窮盡地付出愛,或者需索愛,來填補內心深處無窮盡的大洞。
那麼也當然,填進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滿足。
因為問題的根本在於你並不是需要多少愛,而是,在心底深處你實際上對任何人都沒有信心。
無法信任,我認為這才是「缺愛」的本質。
——所謂「信、望、愛」,「信」在第一位。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在探尋愛情的路上磕磕絆絆。那麼我們嘗試一起來通過下面幾個方面來深入剖析,最終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目錄——
1、安全感測試:你有多缺愛?
一個人缺乏安全感,心理成長就會停滯,而有安全感的人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容易達到自我實現。此安全感測試依據馬斯洛的安全—不安全量表(S—I)編制。請閱讀每一條陳述,判斷與你經常性的感受或行為相符合的程度,不必對任何一條花太多的時間去考慮。
2、為什麼你會內心缺少安全感?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地方被孩子視為庇護之所。可不幸的是,這個地方也常常是傷害之地。這個地方就是家。而製造恐懼的人,也常常是孩子完全依賴的人——父母或主要養育者。
很多父母是製造恐懼的高手。無意中,父母也許把一粒種子埋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這粒種子就叫——被遺棄感。有心理專家認為,被遺棄感是所有恐懼之母。
在童年,如果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我們會形成一個恐懼的「內在小孩」。這個恐懼的「內在小孩」一旦形成,輕易不會離開我們。害怕被拋棄、被侵犯、驚恐、敏感……這些都是「內在小孩」的基本特徵。通常,這種恐懼被壓抑在潛意識裡。
恐懼的「內在小孩」掌管著我們內在隱秘的情緒開關:一遇到與童年所經歷的事情相似的場景,我們就會自動變成那個脆弱的、無力保護自己的6歲小孩,他所有的恐懼都會浮出表面,哪怕現在我們已36、46或是56歲。同樣,我們在現在的關係當中,一再重複同樣的模式,一再受同樣的苦。
安全感如同一隻看不見的巨手,無形中操控著我們的人生,讓我們不斷陷入命運的輪迴。
3、缺乏安全感會怎樣影響你成年後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當一個異性戀的女性內心的信念是: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男人是不值得信任的,男人最終會來傷害和拋棄我。我敢肯定,她和男人談戀愛,男人最終一定會背叛或者拋棄她。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為自己構建了一個男人不值得信任的世界,但是你又在和一個男人談戀愛的話,你會怎樣?你是不是看男人做什麼都像在騙你?你是不是每天需要對男人一跟二查三套話,以確保自己能識破他的騙局?當男人撒了一個很小的謊,你會不停地放大,然後驗證自己的想法:看吧,我說,男人不值得信任吧!你反覆強化這個信念,不停地證明自己構建的世界就是那樣。時間一長,男人終於被整傻了,覺得自己出不出軌都是一樣的,反正我不出軌也會被你說成出軌,我不出軌簡直對不起你對我的懷疑,為了配合你,幫助你心想事成,我還是出軌一下吧!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也是親密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遊戲,你把自己內在的不安全感,對世界的不信任感投射到伴侶身上,你完全看不到伴侶身上值得你信任的地方,只盯著他那些未及時回的電話,那些撒過的小謊,那未遵守的一個約定……時間一長,你成功的讓你的伴侶認同了你,於是他就出軌了,成了一個不值得信任的男人。
說實話,這類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的女性,如果沒有反思和自省的能力,認識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她的親密關係永遠都好不了,人生和命運永遠都在進行著這樣不幸的死循環。
4、愛情最大的殺手不是外遇,而是「猜疑」。
今天對伴侶起了疑心,那個疑心就像一顆種子,會在心中發芽。就算你拿個蓋子把它蓋起來,那顆疑心的樹苗還是會日漸長大,直到有天衝破天際。
除了無法忍受被欺騙,主要是人們很難忍受「猜疑」的情緒。你可以回憶一下,當你猜疑另一半可能在和別人約會、接吻、上床……做那些你們曾經做過的所有事。但你又不能證實,那種感覺有多憋屈難受。
一旦猜疑的種子灑在心中,那份猜疑的樹根也會吞噬我們內心的信任,所以就算知道對方很老實,那又怎麼樣呢?就算沒有證據,難道就能拔掉已經種在心中的猜疑?
為了讓內心的痛苦得到舒緩,便只好消除造成痛苦的誘發物或情境,才能解脫。而追求解脫的過程,就是結束關係,離婚或分手。
那麼猜疑到底有沒有「解藥」?
猜疑雖然可怕,但我們可以參考哲學咨詢師科恩(Elliot Cohen)提出的解決之道,做為面對猜疑的自我解救良方。他的方法可以濃縮為下列三點:
·在苦難中學習堅強,而不是逃避。
·轉化對「糟糕」的看法,正是經歷各種破事兒,才能越活越精彩。
·讓事實主導,而不是用感覺。
5、缺愛,先自愛。
人的心就像一個空杯子,如果裡面是空的,那麼就是個洞,只會不斷索取他人的情感,而如果這隻杯子被注滿了,它才會向外溢出愛與關懷。
那麼這隻杯子是怎樣被注滿的?童年我們的養育者如果採用了恰當的方式,我們愛的「儲水杯」就會被激活,被灌滿,我們自然而然地就知道該怎樣像媽媽那樣安撫自己,像爸爸那樣鼓勵、管理自己。
而長大後,我們可以做自己的父母,愛自己。
我們總說愛自己,到底什麼叫愛自己啊?真正愛上自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如果是你很在乎的親生骨肉遇到這種情況,你會對他說什麼?你會怎樣對待他?你也可以參考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在腦海中勾畫一個理想中的父母的形象,遇到問題時,想一想,你希望他們怎樣對待你?他們會對你說些什麼?然後,把這些溫暖的、支持性的、提醒式的話認真地說給自己聽。
你可以像一個好媽媽那樣對自己說:
「我知道你很疼,你很難過,來,寶貝,讓我好好地抱抱你,在媽媽這裡休息一下,會過去的,會好起來的,你是最勇敢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你也需要像一個好爸爸那樣對自己說:
「孩子,失敗並不可怕,保持冷靜,別著急,你可以好好想一想,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我們怎麼做可以避免它再次出現?找到解決的辦法,提升你自己的能力,你會做得更好!」
你的「自己」是誰?
「愛」的涵義清楚了,我們再來說說「愛」的對象——「自己」。
在宣布愛自己之前,你需要先捫心自問,我有「自己」嗎?這個「自己」又是誰?
6、修復缺失的內心,戀愛是最好的治療。
據說戀愛是重生的機會,好的親密關係,可以解決童年遺留下來的心理問題,使人獲得人格的成長。
那是因為,沒有人能夠絕對獨立的存在,情感總是要有所依託,成年之前,父母是你的依託,成功的與父母分離之後,就要尋找新的依託。與父母關係良好的孩子,潛意識裡就會依照父母的原型去尋找伴侶,與父母關係有問題的孩子,則會在潛意識裡規避父母的問題,尋找與現實父母不一樣的理想父母。是的,他對伴侶的追尋,事實上是對理想父母的渴望。
那麼,如何談一場救贖自我的戀愛呢?
吵架是最好的時機。
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里,我們總是展現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而當我們深深地愛上一個人,在他面前退行到孩童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傷口,就毫無保留的暴露在這個人面前了。
這個時候,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個危險的時刻,如果對方能夠看懂我們這個傷口,並幫我們包紮起來,那我們的內心就得到了救贖,如果對方厭棄這個傷口,在上面撒了一把鹽,或是又戳了一刀,那後果就很嚴重,我們就會陷入萬劫不復。
每個人都是病人,相愛的人要做彼此的醫生。
在親密關係里,每個人都是半瓶水,沒有人是一瓶半,相愛的人只有以愛為動機,相互取暖,相互療傷,才能相互保全,相互拯救。
成功建立親密,或者正確面對分離。
人生來需要伴侶,只有少數天賦異稟的人,可以把所有的感情精力寄托在科學或藝術上,以研究或創作上的成功來實現自我,他們可以不需要親密關係的建立。而我們普通人,終究要學會在愛與被愛中長大。
當你不能完全信賴的暴露自己的傷口,當你不能像心疼自己一樣去心疼對方,當你發現你們對彼此來說,壓根就不是最理想的形象,那請輕鬆放手,正確面對分離,因為你必須通過不斷嘗試,才能找到那個能與你相互拯救的人。
7、「愛」是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
「愛」是一個動詞,更是一種能力。
愛就像走路一樣,是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
愛是命中注定嗎?還是愛能夠悉心培養?恐懼與愛對立,恐懼與生俱來。我們根植於內心的恐懼,只有愛才能融化。而愛融化的方式,就是給他安全感。
愛是什麼,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理解和體驗。我認為,愛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建立在渴望之上,這種感覺的核心愛是安全感,具體來說有:理解,接納,認同,價值,溫暖等。我們自己經歷過的也好,我們讀到的偉大的愛情故事也好,發現都難以逃脫這些渴望的宿命。愛,就是渴望的滿足。
最後的最後……送給缺乏安全感的你
8、一場關於安全感的心理講座
風雨哈佛路原作者Liz Murray的演講——「我感謝苦難的生活,它把安全感從我的身體里趕了出去,讓我沒有後路,只能勇敢的向前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sychology/r9ejbr.html
--------------------------------------------------------
心理學家:從小缺乏愛的人長大以後具有這三點特徵!
小時候的生長環境會對人格的形成、性格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被關愛的環境中長大心理才會健康,如果小時候缺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今天的文章將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從小缺乏愛的人長大以後有哪些特徵。
1、個性冷漠
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關係的監護人需要給與足夠的關愛和引導,如果都沒有時間關心孩子很容易引起性格孤僻,缺少依賴感和安全感。在長大後多表現為個性冷漠,不願與人接觸,更習慣於同自己交流。喜歡獨來獨往,在他的思想認知里自己本身就是常常被人忽略的存在。對待問題不會尋求他人的幫助,鮮少建立人際交流,心中充滿了孤獨感。
2、對身邊的人缺乏信任
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家庭給予的教育十分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家裡。從擁有孩子那一刻起父母便出現了不可推卸的責任感,每一種行為、習慣、思維、概念都將對孩子的思想產生浸染和薰陶。情感上的交流是最為細膩且重要的,在孩子的世界裡撫養人的理念是判定一切是非的標準,他會遵循父母的要求來建立自己的觀點。
倘若父母只帶給孩子威嚴和要求,幼小的內心會缺少溫情的東西,只會更武斷和絕對的追求目標以贏得肯定。即便長大後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令人佩服的成績,內心也會充滿了失落和寂寞,表現為總是對身邊的人缺乏信任,難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3、缺少愛的表達
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表達有很多的途徑,可以是最直接的言語表達,也可以是一個親密的擁抱,一個溫暖而堅定的眼神,甚至一個緊握的拳頭,這些肢體行為配合的方式是傳遞內心情意很好的方式。如果父母不給予孩子關愛和在乎的表達,孩子通常也無法體會和表達。或者他們成長以後會對人忽冷忽熱,難以分辨他人情誼的真假性,對交友以及情感的需求度很低。
電影松子的一生就是對此類情況最為真實的寫照,在她的世界裡:只要別人給予她一點點的好,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她都會覺得彌足珍貴,繼而把希望寄托在別人那裡。分寸感是他們思維里較為模糊的概念,倘若逐步掌握好情感的尺度,人際關係的能力便會自然恢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sychology/pnj5y62.html
---------------------------------------------------------------
缺愛是人生不幸福的關鍵,缺愛的人都有這五大特徵,你中槍了嗎?
人生中很多悲劇都是我們不懂得愛,哈佛大學阿列.博克教授曾經跟蹤76年調查研究發現,那些幸福的人往往都是懂得愛,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都能大大增加 「人生繁盛」 的幾率,所以他們人生也會更為平衡,成長也更有後勁。
而缺乏愛的人則會在生活中遭遇各種各種問題與困惑,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的人,缺愛的人大抵人生都不幸福,帶給人無限感慨,缺愛的人主要有這五樣特徵:
1、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缺乏愛的人,很大程度都與原生家庭有關,由於小時候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關注與愛,她們內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在成年後,這些後遺症逐漸體現,她們總是擔自己被拋棄,所以在面對愛的時候,也會患得患失,這種不安全感讓他們無法把握住真正的幸福。
《歡樂頌》樊勝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愛,所以在愛的面前總是缺乏安全感,希望抓住一些實際的東西,比如房子,看到王柏川房產證沒有寫自己的名字就開始勃然大怒,這都是因為內心沒有安全感,希望用物質的東西證明愛的存在。
2、尤為喜歡宅,不願與人接觸
缺愛的人第二大特徵是喜歡宅在家裡,她們不喜歡與人接觸,對生活與人失去一種熱情與動力,但是另一方面她們又喜歡看各種影言情影視劇,渴望幻想遇到現實中男主角進行拯救她們。 她們對生活較為失望,喜歡在虛擬世界中寄託自己情感,對真實的現實生活反而失去興趣。
3、內心自卑,看低自己
缺乏愛的人骨子裡是自卑的,所以她們總是覺得自己不配過上更好的生活,這種內心的自卑阻礙他們去追求更為高級的人生,也讓她們在愛情面前更容易卑微,錯失自己的幸福。
作家張愛玲由於從小沒得到父母的愛,她被父親虐待,與母親關係疏離,所以在愛的面前很不自信,遇到胡蘭成,說自己像是低到塵埃里,這也是她愛情不幸福根本原因,不懂得怎麼愛,在聽到甜言蜜語後就完全淪陷,沒有自己準確的判斷
4、性格極端,要麼極度依賴,要麼非常霸道
缺乏愛的人性格往往也較為極端,一旦喜歡上一個人要麼就把自己完全的交託出去,要麼就顯得非常霸道,在面對感情的時候,不會成熟理智面對,而是飛蛾撲火撲上去。
娛樂圈吳綺莉就是如此,她的性格非常典型,喜歡上成龍,就完全把自己獻出去,不顧周圍人勸阻,一意孤行生下小龍女吳卓琳,對吳卓琳管教又過於霸道,這種畸形的性格是吳綺莉典型缺乏愛,不會愛的表現。
5、敏感多疑
第五個特徵是缺乏愛的人性格也較為敏感多疑,在人際關係中,對他人的言語會過分關注,很容易形成攻擊型性格,比較偏激,總是會覺得別人針對自己。
有一個朋友曾經諮詢我,她覺得職場人都不喜歡她,愛針對她,後來與她聊天才發現,由於父母離異,再加上自己家經濟條件不好,她總是覺得周圍人都不喜歡她,這種年少的模式一直持續到成年後的職場關係中來,讓她在職場中總是顯得格格不入。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sychology/8xvyrbq.html
-------------------------------------------
為什麼被「窮養」的女孩,長大後會畏畏縮縮?很多人都不清楚原因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對物質條件的追求越來越高,人們對孩子的教育和養育方式卻越來越迷茫,不知道該選擇何種方式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有的人說:「富養孩子好,特別是女兒,如果從小生活的物質條件好,長大後,就不會被別人輕易所騙走。」也有的人說:「窮養孩子好,這樣孩子從小就懂事,獨立性特彆強,父母也不會對她特別操心。」
被窮養大的女孩以後變成什麼樣?
鄰居家以前有個小女孩,從小這個女孩家庭條件就不好,從女孩開始上學開始,到了初中父母也只是給他一個生活費,除了生活費以外沒有任何一毛錢的零花錢。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家裡條件也越來越好,可是女孩到了高中以後,父母仍然沒有給她零花錢的習慣。只不過她的生活費由原來沒有的水果費,到現在有水果費了,也就比初中只多了20塊錢。
平常女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買的發卡,她就從來沒有買過,平常在宿舍和別人交流也都沒有話題,因為別人都在那討論什麼衣服好看,什麼發卡好,因為女孩沒有買過,所以根本參與不進去。
有一次女孩媽媽要過生日,女孩想要討媽媽歡心,省吃儉用了兩個月,花了30塊錢給媽媽買了一件生日禮物。媽媽看到生日禮物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批評女孩太不會過日子,買的生日禮物只能看,再也沒有別的用處,自從女孩被媽媽批評了以後,她就決定再也不會花錢給媽媽買任何禮物。
每次想要買一個漂亮的衣服,或者娃娃的時候,媽媽總會對她說:「不要把錢浪費在那些不該買的東西上面,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也應該節儉著過,衣服能穿就行,沒必要那麼好看。」
由於媽媽從小教育的花錢觀念,女孩長大後做事變得畏畏縮縮,就算自己身上有錢也不敢買別的東西,除了滿足自己最基本的吃穿以外,買別的東西得思慮再三,就算自己買了,她也會感覺自己有經濟壓力,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沒有覺得非常開心。
女孩變成這樣的原因,她的母親並不清楚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導致的,相信很多人也不清楚導致孩子變得自卑、做事畏畏縮縮的原因吧?可能很多人依舊認為:窮養不也是為了讓孩子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嗎?
「窮養」和「富養」的孩子會有哪些區別?
被窮養長大的女孩往往會有這幾個表現:
1、在金錢方面非常計較,買東西的時候都是怎麼便宜怎麼買;
2、如果別人對他稍微好一點,給她一點小恩小惠,她自己就會非常感動,對別人也會非常感激;
3、她會變得非常自卑,沒有自信心,過於敏感,做事畏畏縮縮,別人對她的看法她會非常在意;
4、不喜歡交朋友,非常內向,有點孤僻,內心既脆弱又堅強。
被富養長大的孩子
他們雖然對金錢不是那麼看重,但是遇到問題,從來不是怎麼便宜怎麼辦,而是會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法,性格上也會比較開朗,做事情會更有自信。
對於很多家庭來說,要想做到富養卻也是非常困難的,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養育好,其實不必糾結於到底是富養還是窮養,真正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是有教養。
雖然很多家庭在金錢方面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但是一定要多關心孩子的精神層面,要想把孩子教育好,不是只有金錢能夠解決。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的精神層面多加教育,開拓孩子的視野,那麼孩子將來也會不自卑,做事情也會有自信心,不會在別人的小恩小惠下所屈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baby/v36ngn2.html
--------------------------------------------------------------------
我雖然有媽,但因為家庭原因,爸媽帶著哥出去打工,把我留在姨家,然後沒人管,衣服沒人買,錢有,都是爸媽寄的,但那時候小,不知道花哪裡去了。都13 4歲了,發育了,也沒穿內衣,就不懂,看別人的孩子,很羨慕,慢慢的自卑,脾氣暴躁,缺乏溫暖,後來跟爸媽團聚,媽還是不管,感覺她自己也不會照顧自己,別說我了,還是靠我自己,那時候刻苦學習,成績不錯,爸媽管的只有錢,媽還嫌我長的胖醜,感覺沒人家的好看,現在想想媽不照料,我自己能好看到哪裡。後來接觸網路,變的成績差,因為網上聊到可以關心內心的人了。渴望那種關懷,是家裡給不了的。最後爸媽發現,責怪!唉…再後來上大學,給的只有錢,沒有關懷,幾乎打電話就沒和我媽說過話,沒啥交流,更別說關心了。錢也是花的快了,會罵。就這樣,感覺好討厭,想脫離她們!大學戀愛了,那種溫暖好幸福,可能不是愛,也不是喜歡,就是覺得對我太好,喜歡被別人關心的感覺,最後分手由於性格不合,感覺像個傻瓜。很痛苦,然後開始打扮自己,減肥。化妝,做頭髮,然後回到學校,幾乎都不認識我了,變的很漂亮。也自信了,又找了個男友,最後走上社會,沒向家裡要一毛錢,過年過節還是不想回去,因為那個家不是我的,沒感覺到溫暖,反而每次回去還要求你給人家買東西,媽根本不體諒剛畢業在外面的難處,感覺心涼。最後我和男友在什麼沒有的情況下,嫁給了他,因為我想有個溫暖的家,過年的時候會很溫馨,確實,男友家裡條件不錯,公婆對的好,雖然新房傢俱都沒有要,但很幸福,現在有了小寶寶,公婆又給買個新房,孩子有人帶,飯有人做,老公上班,公婆有退休金,我們沒壓力。我目前享福中,很溫馨。等孩子大點,我出去工作。老公對我也很好,倆人一起奮鬥努力,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從走我的路。最讓我頭疼的是孃家窮。爸媽現在又對我好了,我理解他們當初的不容易,不再說什麼,但不代表不記得。不過我眼裡看的很清楚,哥有4個孩子,壓力大,爸媽那意思,很明顯。我明白,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努力吧。爸媽我也不會不管她們。畢竟沒有她們就沒有我的今天。人啊,慢慢在成長,老天是公平的。努力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