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鬼島台灣只能吃全熟牛肉,再貴的餐廳都不一定有保障
「現在重組技術非常好,不但火鍋店圓滾滾肉片,都是由重組肉的『肉柱』薄切而成,牛排店裡的沙朗、菲力、丁骨、超大塊的厚切牛排,統統都可以幫你重組出來!」
早在十年前,媒體便已踢爆,許多看來肉塊完整、豐厚多汁的牛排,其實都是由零碎肉塊黏著加工而成,但多年來狀況不但未改善,也很少看到業者依法標示,「衛福部全都知道,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業者說。
關於重組肉的說法,坊間有各式各樣的解釋,研究牛肉二十餘年的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表示,重組肉的正確定義,是利用廉價的小蘇打或磷酸鹽為原料, 再加上食鹽,抽出肉品中的鹽溶性蛋白,並輔以快速攪拌、加熱,最後裝入塑膠袋,進行擠壓、冷凍塑形,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若遇重組肉品口感不佳、 肉味流失,業者會再另外添加嫩精、肉粉來掩飾,對人體的傷害難以評估。
可別以為吃到重組牛肉,是逛夜市、吃平價牛排才會遇到的風險,業者透露,有同業早已替餐廳「重組」丁骨牛排多年。陳明汝也證實,確實有聽說過類似作法,「因為丁骨價格較高,所以把原塊丁骨兩邊的肉切下,分別當作沙朗、菲力賣出去,餘下的丁骨架,再以口感較佳的高蛋白黏上重組肉,技術上是可以的。」
- 高價肉、肉片,通通黏出來
業者拿出一張密密麻麻的「配方」,上面寫滿肉品代號重組手法,除了丁骨可以巧奪天工地「黏」出來,台灣消費者愛點的沙朗、菲力也可以碎肉合成。價格略高、富含油脂的牛小排,可用背肩肉當原料,黏合上脂肪,再加上化學嫩精,就能製造出誘人口感。
至於近年由中部平價牛排店開始竄紅的「巨無霸厚切牛排」,則是以梅花肉斷筋,再加上滾筒壓薄處理,「譬如某些雞排店,會將雞肉壓到極薄,創造出 超大雞排 的視覺效果,巨無霸牛排也是如此,可能還會將兩塊壓薄牛排黏接在一起,讓肉排體積看來更大。」陳明汝表示,業者出示的這張配方,在肉品加工技術上都可行。不知情的消費者,還以為吃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大塊牛排,殊不知只是以假亂真的重組肉品。
- 沒標示衛福部也不查
面對重組肉亂象,衛福部認定,只要業者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二十二條規定,使用合法添加,並詳實標示完整包裝食品中所含各項原料,重組肉品並不違法。但這樣的說法,卻有一個巨大的漏洞。
- 重組肉風險一:半生不熟易有細菌感染
陳明汝指出,重組肉製作過程中,由於將肉品拆解重組,會導致受汙染表面積增加,大幅提高細菌汙染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醫師顏宗海也憂心,市面上重組肉標示不清,
「如果老年人或是抵抗力較弱的人,吃下未經煮熟的重組牛肉,恐引發急性腸胃炎,甚至是敗血症。」
兩位專家都建議,店家若以重組肉作為食材,務必煮至全熟再送給消費者食用,「絕對不該再問客人到底要吃幾分熟。」消費者在涮涮鍋店看到圓柱形切片、油花分布不自然的重組肉片,也該在鍋中煮到全熟再吃,不可再享受「涮」一下即半生熟入口的快感。
- 重組肉風險二:添加物不明,增加腎臟負擔
除了細菌感染風險,顏宗海也提醒,重組肉大量使用磷酸鹽黏著細碎肉片,消費者若過量食用,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血管鈣化。同時擔任腎臟科醫師的顏宗海更強調:
「洗腎病人不能吃到重組的牛肉,過量攝取磷酸鹽,會導致身體中的磷無法正常代謝!」
除了使用磷酸鹽、嫩精等傷害身體的添加物,重組肉多半使用廉價肉品作為素材,也可能提高消費者吃到不明毒物的風險。
- 賣毒肉:樹森屢被查獲賣問題美牛
經營平價牛肉起家的樹森,除了供應數量驚人的重組肉品給全台餐廳,也在二○一一年、一三年多次被海關查獲,進口含有劇毒瘦肉精「齊帕特羅」的美國牛肉。
- 我可以自己辨別重組肉嗎?
重組肉的紋路方向不同、看得出黏接斷面,「退冰後,如果用力拉扯,就可以用手撕開。正常的肉排纖維組織完整,用力拉扯是不會斷裂的。」平價火鍋店中形狀渾圓、油花分布不自然的肉片,也有很大的機率應該是重組肉,「若筷子一夾,整條肉都整齊地從同一個斷面裂開,也是有可能。」
但這些辨別的方法,都只是無力而消極的自救。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感嘆,她時常教導消費者如何分辨假食物,「只有重組肉,連我都被騙!」許惠玉指出,重組牛肉不但有健康風險,更涉及以低價食材牟取暴利,「別以為進貴的餐廳、點貴的牛肉,就代表沒有問題!」
轉貼 https://buzzorange.com/2014/11/11/glued-meat-as-steak/